为加强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质量和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决定在我校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团干部中开展2025年度西安体育学院学生工作研究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yL23411永利如下:
一、申报要求
1. 选题要求
围绕全国全省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开展彰显时代特征,具有原创性、探索性和基础性的研究;针对我校辅导员工作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应用性研究。
2. 选题方向
根据辅导员岗位职责,学生工作专项研究课题分为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等方向。选题可参考《2025年度西安体育学院学生工作专项研究课题指南》(附件 1),也可立足工作实际自拟题目,选题宜小宜实、切忌空泛。
二、申报数量及资助经费
2025 年度校级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将按照申报总数的60%立项,最多不超过6 项,每项资助 3000 元。
三、申报对象与条件
1. 申报人必须是实际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共青团干部及相关专职学工干部;
2. 必须是课题研究及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研究者,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从事研究工作;
3. 申报课题研究项目不做职称和任职时间限制;
4. 所列课题组成员须经本人同意,(鼓励辅导员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校内外相关专家等作为成员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一般不超过 5人,每人参与项目不超过二项;
5. 申报人同年只能申报一个课题,校级课题或精品项目未结项者不得再次申报校级课题;
6. 校级课题或精品项目未结项者,如要申报教育部或教育厅的课题,需随同本次校级课题一起提交材料,使用相同的表格进行申报。
四、课题管理
1. 党委学生工作部对申报课题主持人进行资格审查、公示,组织专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匿名评审,提出立项意见,公示无异议后正式立项。
2. 立项的课题研究期限为 1 年,成果形式原则上需公开发表论文一篇(著作)、研究报告或者决策建议一份,内容要能反映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实际,突出我校体育特色,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3. 科研经费管理。辅导员学生工作专项课题管理按照:西体党发 [2022] 14 号文件《<关于印发西安体育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修订)》 的yL23411永利>》规定执行。
4. 为提高我校申报省部级辅导员研究课题的质量,校级立项的研究课题和精品项目将作为优先推荐参加陕西省高教工委、教育部专项课题申报的条件。对于在校级课题评审中取得前两名的课题,将优先推荐至教育部;取得前三名的课题,将优先推荐至教育厅。若去年立项校级课题或精品项目未结项的同志在本次评审中材料未被推荐至教育部或教育厅,今年不再立项校级课题。
五、申报程序与要求
申报工作面向全校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团干部。各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应按照相关要求,对本单位申报人材料进行初审,严把申报材料质量关。
申报人在党委学生工作部“ 2025年度西安体育学院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申报yL23411永利”中下载申报书、论证活页、汇总表并按照要求进行填报。精品项目还需提供反映项目前期基础的支撑材料。包括 视频、图片等辅助资料,视频(可选项)控制在 8 分钟以内为宜,图片不少于 5 张,其他辅助资料申请人可根据实际随申报书一同报送。
申报人需学校按要求填写《西安体育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活动意识形态审核备案表》(表格校科研处网站下载)一同报送。
本次申报的所有活页将进行统一外审。外审结果出来后,将按照评审结果确定推荐至教育部及教育厅的课题名单。
申报材料上报。自yL23411永利发布之日起至 2025 年 3 月 10 日前,申报人将纸质版、电子版申报书、支撑材料,提交党委学工部思想教育中心办公室。
六、工作要求
(一)建立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推荐遴选机制。各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要高度重视,结合学校、学院辅导员工作实际,做好研究课题的指导、遴选和推荐工作。研究课题和培育项目选择要坚持原创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避免重复研究和低水平研究。
(二)加强过程管理。各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要把立项课题列入科研规划,纳入辅导员队伍建设业和评优评先范畴,加强指导和过程管理确保研究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三)深化理论研究。各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要以课题申报和项目申报实施为契机,加强工作思考和凝练,培养学生工作理论实践研究团队培养和建设,努力提升辅导员个人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要以理论研究推动实践成效,提高育人水平,同时要避免出现“重科研轻实践”“重育己轻育人”等方向上的偏差。
联系人:谢千(学工部思想教育中心)
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2025年2月18日